92summer08 发表于 6天前21:38
有两句著名的话,大家一定知道,就是「食色,性也」和「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,前者说喜爱美好的东西是人的本性,后者则指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。不过,现代人常常有意无意地把第一句误作「你懂的」的那个「色」,把第二句,夫子强调用礼来管理和控制欲望的后半截,给掐掉了,将错就错地给自己的行为找了圣人的话做借口。
不过,错也错的不离谱,是不是有「性致」,还真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,反映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程度。
张伟之前有个女朋友,感情很深,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,却分手了。张伟很伤心,一直到快1年以后,才走出阴影,认识了现在的女友晶晶。两人感情越来越深,于是自然而然地搬到了一起,准备去把法律手续办了。
可他们第一次还是失败了,那天晶晶早早回来准备了晚餐,还有红酒和蜡烛,但小张回来后却说累了,只想早点休息。后来,情况就越来越糟。每次提到这事儿的时候晶晶常常满怀期待,但小张却要么是上班累了,要么直接说没心思,对晶晶的主动,也只是简直应付一下,每次都把晶晶泼得心灰意冷。后来还对晶晶讲,两个人相爱不一定非要做这件事,没有不也是挺正常的吗。但是后来晶晶却发现,偶尔有时候小张会偷偷自己在厕所解决。
晶晶有时候赌气不理小张,但还是改变不了什么。于是晶晶偷偷找到了医生,她说,相信小张是爱她的,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,但如果要一直这么下去,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?晶晶还告诉医生,通过小张无意中流露出的心理状态,感到他似乎是被前女友伤到了,完全不愿意面对和真人做这个事情。 后续晶晶打算带着小张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,进行心理治疗
生活中,有上面类似案例的不在少数的,为什么这样呢?男性为什么会提不起「性趣」?
患者小张的情况,属于比较典型的性欲减退,或性欲低下。那么,什么是性欲减退呢?简单点说,就是持续或者反复间断发生的对性活动缺少欲望,或者说在一定刺激下没有性交的愿望,没有兴趣,属于性功能障碍的一种,发病率占到了成年男性的大约15%。
现代医学认为,性欲的唤起,来源于心理驱动,但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和心理情绪、激素水平、感官刺激有关,还受到年龄、性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
导致性欲低下的原因,主要可分为心理和生理两方面:
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性欲低下最常见的原因,占到了大部分,例如新婚性生活不成功产生恐惧感,对自己没有信心,工作生活压力大,居住环境不好,痴迷电子游戏等其他事,还有焦虑紧张,移情别恋,夫妻关系紧张等等。即使确实存在生理问题,其中多少也会夹杂心理原因。
性欲的产生,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,因此,身体方面或者说生理因素也会影响性欲。
例如:雄激素(睾酮)水平低、催乳素水平高、甲状腺功能低下;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异常;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血管病,各种心肺疾病;以及肾脏病等慢性疾病;或者服用某些药物,尤其是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物会影响性欲;随着年龄的增长,性能力或需求会逐渐减弱。
有些患者则觉得自己有阴茎短小、包茎等生理缺陷;熬夜、酗酒和抽烟等不良嗜好不仅可使大脑对性刺激反应迟钝,还会影响肝脏和性腺的功能……
出现性欲减退,该怎么办?
如果出现性欲减退,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,梳理自己的工作、生活情况,尤其是夫妻关系等,与医生做充分的沟通。
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对系统的检查,查体了解身体发育情况,是否存在生殖器的异常等等,除常规检查外,还可能进行激素水平等项目的检查。
夫妻双方则应做充分的交流沟通,两个人还可以一起学习性知识,提高能力和技巧,共同创造气氛,集中精神体验愉快的过程。
例如,在兴奋诱发期的亲密接触,充分而用心的前戏对「助性」非常重要。双方应该了解对方的兴奋点,互相帮助,协调情绪和进度,避免「例行公事」,性爱结束后,也不要自顾休息,可以继续做一定交流,不仅在肉体上,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,从而提高「性趣」。
双方都要给对方理解和支持,而不是压力;不要程式化,过分强调男方要主动、必须完成生殖器性交,以及必须达到性高潮等问题,否则就容易带来压力,使这个过程变得索然无味。须知,平时一个微笑、一个眼神,都能传递爱意。
健康生活很重要
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,包含几方面的内容:
(1)日常生活的规律性。尤其是作息规律非常重要,只有充足的休息睡眠,才能使自己不落入疲倦的状态,大脑对性刺激也才能做出良好的反应,表现出足够的「性趣」。
(2)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。营养均衡而多样化的饮食,不仅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,还是蛋白质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来源。而适当运动,锻炼身体,则能够增强体质,还能舒缓情绪,建立信心。不过,需要提醒,运动应该适度,避免出现疲倦感,尤其注意避免损伤。
(3)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。吸烟和饮酒是很多疾病的风险因素,不仅会干扰大脑的「信息处理」过程,影响兴奋性,对皮层形成抑制,还能直接干扰内分泌,改变激素水平,引起呼吸道疾病,损伤胃粘膜,增加肿瘤发生的概率等。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完成性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条件。